我是一個農家孩子,懵懵懂懂努力考大學要跳出農門,而1979年高考的第二志愿讓我再入“農門”,進入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業學習。自那時起,我就經常耳聞高良潤先生。作為1945年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位公費留美人員之一的高先生在中國農業機械界擁有極高的學術威望。因仰慕江蘇工學院(現江蘇大學)農業機械專業的學術地位,1985年我大學畢業在企業工作兩年后考入該校,攻讀農業機械設計制造碩士研究生,師從冼福生教授從事植保機械研究。植保機械是高先生的主攻研究方向,因此我能經常得到高先生的教誨。1989年我考上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高良潤教授和冼福生教授及由羅惕乾、楊詩通、錢啟平等教授組成的指導小組,能經常得到高先生的直接指導。我在江蘇大學學習工作7年,離開江蘇大學后還能經常聆聽高先生教誨,頗多感慨,師恩像漫長的江河,源遠流長,難以盡表。伴隨著時間的悄悄流逝和我自己人生閱歷的日漸豐富,高先生的為人處世和博學睿智使我受益匪淺,也值得我用時間去讀懂……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道德經》中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逼渲小懊靼姿倪_,能無知乎?”寓意大智大慧,通玄徹悟,還能夠保持平常心而忘形無知嗎?我所認識的高先生就做得很好。
高良潤教授是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作為中國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學科創始人之一,他在植保機械、排灌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為該領域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可謂中國現代植保機械研究的鼻祖。早在1960年,高先生就和師生一道,創制植保機械噴頭和液泵試驗臺,進行長時間、大規模的試驗。1978年,他又開始對國際上開創性的農藥靜電噴霧理論及測試技術等進行研究(我有幸于1985年開始參加了相關的研究工作),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研究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
1987年、1990年高先生分別獲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授予的“教書育人優秀教師”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從事高??萍脊ぷ?0年,成績顯著的先進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10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認為,50余年來,在促進中美學術和人員交往中,高良潤教授為國際計劃的實施和國際友誼的增進,作出了學術的、領導的和卓越的貢獻,特授予其“金花鼠獎狀”。
1981年,高先生當選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在植保機械學術界和產業界德高望重,但高先生能保持平常心,絕不居功自傲,始終如一地關心植保機械領域的科研和產業的發展,扶植一代代年輕人深入開展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教師、19名博士和28名碩士。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認為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就不會有什么遺憾了。高先生博學睿智,其好學就是很好的例證。
高先生于1935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大學四年級時,他根據讀書心得寫成論文《列車配合法新建議》,提出科學、經濟、實用、簡便的列車配合方法,刊于《機工》雜志,并在1943年中國工程師學會蘭州年會上宣讀,受到專家們的重視和表彰。1941年,他參加全國機械工程類建設人員高等考試,成績名列榜首。1942年,進入中央工業試驗所,任技術室設計組組長。他在教學中結合資料和經驗,寫成《木工》一書,并被評為“部定大學用書”,1942年該書由正中書局出版(1950年,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更名為《木模制造》)。1945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美研究生,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主修農業工程,輔修機械工程。高先生原來學機械,赴美后補學了農學課程,1947年6月獲科學碩士學位。然后在美國萬國收獲機械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IHC)、伯克利(Berkley)泵廠、赫爾斯卡特(Hallscott)發動機廠實習。1948年6月回國后,在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任副教授,并在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農業工程系兼課。
高良潤先生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余年,出版或發表的教材、論文、譯著、詞典、手冊、標準、史志、百科全書等超過2500萬字,其中包括大學教材12種、學術論文180余篇。擔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機械化卷》副主任編委及其中《植保機械》主編;擔任《江蘇農業機械化志》副主編;由于掌握英、俄、德、日、法多種語言,他承擔了《英漢農業機械名詞》《日漢農業機械名詞》《德漢農業機械詞典》的編撰工作。高先生知識淵博,十分重視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創新,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植保機械、排灌機械、農產品加工工程以及農業機械機構和材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2006年,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試驗站農藥使用技術中心首席專家朱和平博士(也是高先生的學生)應邀來南京林業大學參加由南京林業大學、農業部植保機械重點開放實驗室和江蘇省農業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2006先進農藥應用技術研討會”,我告訴高先生這一信息后,他不顧已近90歲的高齡,親臨會場致辭。他語調親切,侃侃而談,對植保機械研究歷史的闡釋和對植保機械未來發展高瞻遠矚,見解獨到,給晚輩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整一天的學術交流活動,高先生都堅持參加,其學習精神和對學術的不倦追求可見一斑。
博學多才的元代人許明奎的《勸忍百箴》中有格言“立身百行,以學為基”,寓意學習是人生第一需要,學貴有恒,高先生的好學精神影響著我始終保持從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說明了做人首先要從根本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高先生知識淵博,言傳身教,潤物無聲。我在高良潤教授和冼福生教授等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研究植保機械,近30年來我始終堅持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實踐,這讓我從科研工作的懵懂漸入成熟,從科研上的淺薄變為學有所長。
高先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弘揚愛國主義,注意獨立工作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處處以身作則,深受學生愛戴。我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時,高先生已年屆花甲,我沒有機會一睹高先生上課的風采。第一次見高先生應該是我攻讀碩士研究生一年以后,高先生到農業機械實驗室時,專程到我正在準備開展的農藥靜電噴霧研究的試驗臺前。作為中國植保機械研究的學術泰斗,這位我在入校時感覺高不可及的大人物,現在就站在我的面前。剛開始我有點緊張,但高先生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學霸氣,他噓寒問暖,非常親切地詢問試驗安排和工作進展,并簡要指出國內外植保機械研究的概況和發展趨勢,特別提到靜電噴霧研究的重要性,勉勵我認真開展研究工作。
高先生治學嚴謹,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進行科研與論文工作的關鍵環節,他常能給予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并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記得1991年春節期間,我利用當時亞洲最大的排灌試驗大廳開展靜電噴霧試驗研究,高先生親臨試驗場地,關心試驗進展和存在問題,指點迷津,給我以很大的鼓舞。
2005年我應主編屠予欽先生(時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的指派,請求高先生為將由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農藥應用工藝學導論》一書作序,高先生聽后,欣然應允,然后親自接待了屠先生和我一行幾人,聽取介紹后,親自完成序作。
德者,師之本也。高先生桃李滿天下,多數學生畢業后從事教師工作,也要為人師表,授業解惑,弟子們采摘的教學科研果實時中都融入了高先生等導師身正為范的諄諄教誨和潛移默化。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中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禮者,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規矩和規則,孔子的意思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贊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自覺自愿,別人是強迫不成的!高先生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將知識奉獻給社會,在學科建設、產學研結合、科學普及、國際合作、社會事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績斐然。
1952年院系調整后,高先生任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教授。1955年因國家迫切需要農業機械設計制造人才,增設農業機械專業,擔任農業機械教研室主任。1960年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成立后,任農業機械工程系教授,并先后任排灌機械研究所所長、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校長、學位委員會主席等職。
中國設置農業機械學科后,高先生為組織完成新專業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指導書、實驗指導書、農業機械教材等嘔心瀝血。他擔任全國農業機械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組織推進全國農業機械專業的人才培養。1980年年初,我校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亞太農機網的要求,設立農業機械高級人員培訓班,由高先生擔任培訓班主任,接納亞非拉國家大學畢業以上程度的高級科技人員,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機械專業高級人才,增進了國際友誼,擴大了我校農業機械專業在國際上的影響。
1951年,江蘇省為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知識,籌建“江蘇省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高先生積極參加籌建工作,并擔任該會常務委員長。1957年,他又參加江蘇省農業機械學會籌建工作,擔任副理事長。1983年以后,高先生相繼擔任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和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排灌機械學會和全國植保機械協會理事長。1990年開始他還擔任了江蘇省殘疾人基金會理事。
高先生1952年5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并當選為五屆、六屆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三屆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當選六屆、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經常聽高先生談論國家的發展情況。高先生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地心系科教興國偉業,潛心治學、默默耕耘,撰寫有關排灌事業與三峽工程、黃河治理、南水北調、農田水利等方面的論文,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边@是說不要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這樣就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高先生平和樂觀的心態與誠實的處世哲學教會我們要“先做人,后做事”。
20世紀80年代后期,高先生家住南京,在學校過著“準光棍”的生活(這是高先生的一批學生的調侃用語),自己每天提著熱水瓶上學校單身教工樓的三樓宿舍,生活樂觀而簡樸。我1992年博士畢業到南京工作后,經常和夫人帶著孩子去看望高先生,高先生生活的簡樸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高先生和師母住在南京鼓樓附近的女兒家,家中沒有現代化的家具,擺設也很簡單。2007年的一天,我因事開車經過北極會堂的公交汽車站,看到高先生與另一位老先生一起在等候公交車,我提議送他們到要去的地方,但高先生堅持說不需要,反映了年屆90高齡的高先生平和、樸實的生活態度。
高先生為人真誠豁達,從不怨人憂天。多年來,經常有人談起,憑高先生的學識和成就,早就應該是院士了。我在與高先生交往的過程中領悟到,人要學會放棄,因為人生總會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抱怨能暫時緩解煩惱和痛苦,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除,而且抱怨還會讓別人難過,自己的心情也會變得更糟,所以要遠離抱怨,放下就是快樂。
高先生平和、誠實、樂觀處事的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在高先生的熏陶下,我經常告誡自己要“換位思考,以誠待人”,不管是在教育戰線還是身為公務員,我們都要認真體悟人生,因為“人”字寫起來就很簡單的兩筆,但做好卻需要一生的努力,人要活得簡單、無憂,才能感到活得幸福,奢華和爭權奪利難以提高生活的質量和豐富生活的內涵,一定要修身立德寫人生。
在慶祝高先生90華誕之時,時任江蘇大學黨委書記的朱正倫用4個“道”來概括高先生的德高望重:為人之道真誠謙和、為師之道身正為范、為學之道淡泊名利、為校之道愛校如家。高先生在他90華誕時說“生命在于運動,壽長源自德高”,并表示自己還在努力著。高先生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世哲學和做事規矩。至今我已經讀了高先生30余年,我還將用今后的人生來真正讀懂我的導師高良潤先生……(文章作于二〇一一年五月,作者鄭加強,時為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下一條:【陳宜周】我的論文創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