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擘畫新的藍圖。
文件發布后,江大師生反響熱烈。大家紛紛表示,要將文件精神轉化為“雙一流”創建和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實踐動能,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強國建設貢獻江大智慧和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經濟作物機械化研究院院長陳學庚說,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農業和農村發展置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穩定發展放在首位,對推動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江蘇大學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科研攻關和教書育人的首要追求,發揮“工中有農,以工強農”辦學特色,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項目創新攻關和人才培養力度。2025年工作中,我們農業工程團隊要積極奮進,真抓實干。要持續推進學校農業工程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培養知農愛農、專業過硬的農業工程方面人才,增強學校“雙一流”創建核心競爭力。要著力推動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向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棉花產業提質增效。要加大農田殘膜回收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田殘膜機械化全回收全面實施。要加強科技創新,結合人工智能新業態新技能,創制殘膜回收機器人。要全力推進小麥玉米、小麥棉花套種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裝備的創新研究,為國家增糧、增棉創新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壽其說,2023年,“新質生產力”概念首次提出后,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其正式錨定農業領域,?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定義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融合數字技術、綠色理念與產業變革的新型生產力形態”?。農業新質生產力既包括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帶來的良機、良田、良種、良法等單要素的技術進步,也包括這些優質要素之間的高度匹配融合,即農機、農藝、農田和育種的融合,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江蘇大學在高標準農田智慧灌排、新能源農機、采棉機、采摘機器人、智能收獲機、智慧農場、農機農藝農田全要素融合等領域取得了大量成果,今后還要在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上進一步下功夫,持續做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工作,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江蘇大學的智慧和力量。
教務處處長尹必峰說,我的研究方向是大馬力混合動力拖拉機的研發。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這為大馬力混合動力拖拉機研發注入了強心劑?,未來需推動國產大馬力拖拉機從“跟跑”向“領跑”躍遷?。此外,農機研發與數字技術應緊密結合?,在混合動力拖拉機開發中,需同步布局智能控制系統研發。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科技創新引領生產要素集聚?。大馬力混合動力拖拉機需立足實際需求,聯合高校、企業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場景驗證”鏈條。當前混合動力農機仍面臨成本高、產業鏈配套不足等難題,突破瓶頸則需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機裝備升級指明了方向,大馬力混合動力拖拉機研發需緊扣政策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產業需求為牽引,在智慧農業與綠色發展中實現突破,為農業現代化貢獻科技力量。
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毛罕平指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數字賦能、綠色轉型重構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農機裝備作為載體,需從“機械替代人力”向“智能重塑農業”升級,推動農業生產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實現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三率協同提升”。通過深入學習文件精神,我們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聚焦“卡脖子”技術與應用場景突破,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一是要科技創新,著力攻克“智能農機、綠色農機、專用農機”三大核心農機;二是要場景突破,著力構建“主糧全程無人化、設施農業智能化、丘陵山地適用化”三類示范體系。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繪就了“路線圖”,我們科研工作者唯有堅持“需求導向、場景驅動、生態協同”開展農機裝備研發,才能讓農業機械真正成為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李耀明說,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這為糧油作物單產提升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發展機遇,令人振奮。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離不開智能高效農機,其中,高端精密播種機可提升播種質量,為單產提升打下良好基礎;高效低損聯合收獲機可顯著提高收獲效率,降低收獲損失,減少收獲時的碾壓問題。近年來,我的團隊一直持續關注再生稻種植提高水稻單產,破解糧食單產提升關鍵難題。2024年,團隊在安徽省池州市農科院貴池區墩上街道河口村試驗基地實施了基于寬窄行的農機農藝融合再生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方案,實現再生稻種植、田間管理、收獲的全程機械化,同時實現了再生稻頭季水稻收獲直行無碾壓,突破了再生稻頭季收獲碾壓率高、再生季水稻產量低的技術瓶頸問題,增產20%以上,對于提高我國糧食單產、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羅建強指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推進農業高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主線,其本質要求在農業領域內新質生產力涌現。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在農業領域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出的先進生產力,體現出現代農業應具備的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等本質特征。通過對文件的學習,我認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首先必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大底線,開拓農業高效益的發展新空間;其次,通過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三提升,激發鄉村振興新動力和新活力;最后,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雙輪驅動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提高先進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建立綠色循環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寧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讓我們團隊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我的團隊為了解決設施農業領域農業傳感器可靠性差制約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瓶頸,研發了高密度集成封裝工藝,實現不同功能芯片的高效集成,不僅顯著減小傳感器體積,還極大降低電路連接的復雜度和信號串擾,顯著提升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針對農業病害預測難題,團隊研發的作物孢子病害信息預警裝備,實時監測病害孢子存量及其擴散動態,提前預警作物孢子病害,通過精準監測,幫助農民及時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病害對農作物的危害,也可減少化學農藥的盲目使用,降低對土壤、水資源和環境的污染。
農業工程學院教授胡建平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鄉村振興擘畫了宏偉藍圖,作為一名農業機械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多年來,我帶領團隊致力于蔬菜移栽機的研發,見證了農業科技給傳統農業帶來的深刻變革,也更加堅定了用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念。我的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研發出的高效、精準、智能的蔬菜移栽機,實現了從“人拉肩扛”到“機器換人”的跨越,已在全國多個蔬菜主產區推廣應用,不僅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更推動了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每每看到農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們倍感欣慰,也更加堅定了科技服務“三農”的初心和使命。
農業工程學院收獲裝備研究院教工黨支部書記唐忠表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我們農業科研人員指明了方向。我長期致力于智能收獲機械研發工作,相關成果有效緩解了我國丘陵山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局面。在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確保糧食穩產豐產不僅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石,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高產高效模式的集成推廣,是提升糧食單產的關鍵所在。這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單一作物的產量提升,更要注重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的優化與協同。通過智能收獲機械等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管理農田,實現水肥一體化的高效利用,從而在大面積上實現增產。這種技術集成與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減少了資源浪費,符合綠色農業的發展趨勢。
江蘇大學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宗毅認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這一提法對于確保國家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國產高端農機關鍵零部件、大宗經濟作物農機技術進步較快,不僅研發出了一直以來被“卡脖子”的拖拉機HMT無級變速器、采棉機的采摘頭、打捆機的打結器等,還自主研發了混合動力拖拉機,裝載北斗導航、傳感器的各類智能農機也開始大規模應用,市場上暢銷的拖拉機、谷物聯合收獲機、插秧機、采棉機、甘蔗收獲機的國產化率大多超過80%,部分在90%以上。我們也要看到還存在的不足,比如整體我國農機的可靠性還需進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還遠遠不夠,一些果蔬茶經濟作物部分環節還無機可用等。未來,隨著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力度進一步加大,相信這些問題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農業工程學院農業機械化工程系主任周脈樂表示,作為農業機械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者,在認真研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后,我對“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的戰略部署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新疆是我國主要的植棉區,機械化采收率已超過90%,但國產打包采棉機的打包機構普遍存在棉包密度低、轉運效率差等問題,加上西方國家技術封鎖,國產打包采棉機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針對這一“卡脖子”痛點,我們團隊在陳學庚院士的帶領下,與江蘇沃得農機合作,歷時多年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采棉機打包機構及其控制系統”,實現了國產打包采棉機的自主知識產權。2024年在喀什地區的試驗數據顯示,采用新技術的打包采棉機成包率高,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踐行了“新質生產力要體現在實際生產場景的痛點突破”。當目睹自主研發的打包采棉機在棉海中高效運轉,我更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與光榮。我將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引,繼續深耕智能化農業裝備領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劉志剛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這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也為我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一名農業環境科研工作者,我深刻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環節,而科技創新則是破解治理難題、提升治理效能的利器。近年來,我的團隊聚焦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農村生活垃圾就地處理,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有效破解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難題,并實現將畜禽糞污變廢為寶、生活垃圾就地處理。我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研發更多實用、高效、低成本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讓鄉村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農業工程學院農業工程22級博士生姬魁洲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何其榮幸,自己作為一名農業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開展農業收獲機械的研究,為國家鄉村振興與節糧減損作出貢獻。多年來,我所在的團隊在李耀明教授帶領下,致力于農機農藝融合的再生稻增產全鏈路研發,努力踐行著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單產提升行動。“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這是我始終堅持的理念。我將進一步立志扎根田間地頭,堅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助力鄉村振興時刻放在心里,為實現農業強國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農業工程學院設施農業2101本科生張文雅說,在學習了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后,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文件中提出“加強蔬菜應急保供基地建設,實施大中城市周邊現代設施農業更新工程”,讓我意識到自己所學在未來也能夠保障“菜籃子”安全。“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則讓我意識到未來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去探索農業的多樣性,努力推動農業向更高效、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扎根泥土,向陽而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未來,我將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業工程學院農業機械2101本科生王尉銘說,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令人倍感振奮,通過對文件的學習,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農機專業的大學生,未來肩負著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時代使命。在校期間,我通過參加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以及設計自走式淺掘根切西芹聯合收獲機等,深刻地認識到農業科技創新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動能。通過體驗卷秧苗、收小麥、實操農機等實踐活動,我明白了要立足專業深耕智能農機、生物育種、數字農田等領域,未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新的一年,我將在實驗室認真開展研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實踐創新,努力用青春智慧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爭做新時代“三農”事業的先鋒闖將。(黨委宣傳部)